Mavia 的反抗與基督教問題
時間:2022/07/09 21:31 | 分類:世界歷史以下文字資料是由(歷史新知網www.zizhuzhaosheng.net)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后發布的內容,讓我們趕快一起來看一下吧!
公元 378 年,撒拉遜人的 Tanukhid 女王 Mavia ( rc 375 - c. 425 CE)領導了一場成功的反抗羅馬帝國的起義,將她的軍隊與瓦倫斯皇帝(公元 364-378 年)的軍隊對抗。她從敘利亞南部地區發動起義,通過現代以色列和 *** 摧毀了約旦南部的羅馬領土。
她的故事的主要來源是阿奎萊亞魯菲努斯的教會歷史(約公元 345-411 年),他在書 XI.6 中描述了她,蘇格拉底經院(約公元 380-439 年)在他的教會歷史書 IV.36 中描述了她,塞浦路斯的 Theodoret (c. 393 - c. 458 CE) 在他的教會歷史書 IV.20 和 Sozomen (c. 400-450 CE) 在他的教會歷史書 VI:38。一部名為Ammonii Monachi Relatio (可追溯到公元 373-377 年之間)的作品也描述了 *** 部落對羅馬的廣泛起義,該作品很可能描述了 Mavia 于公元 378 年的叛亂,應該追溯到那一年。
雖然所有這些歷史學家都或多或少地詳細描述了 Mavia 的起義,但他們都沒有提供原因。他們所說的只是,在她丈夫去世后,她如何發動了一場成功的起義,迫使羅馬按照她的條件要求和平。她只有一個要求:一位名叫摩西的基督教修士被任命為她的人民的主教。
這一規定向一些學者暗示,馬維亞和她的部落是正統的尼西亞 *** 基督徒,他們反對羅馬計劃任命一位阿里烏主教作為他們的精神領袖,因此反叛。例如,在《基督教傳統中的基督》一書中,學者 Aloys Grillmeier 引用了一個傳言,該謠言歸因于神職人員 Theodorus Lector (dc 543 CE),即 Mavia 的部落是基督教徒,并繼續說:
然而,至少 [Mavia's] 部落的一些成員似乎是基督徒。他們對主教的渴望還能如何解釋呢?(34)
學者 Irfan Shahid 認為,需要在“該時期的教會歷史及其神學爭議”的背景下理解 Mavia 的反抗(152)。在他的《拜占庭和四世紀的 *** 人》中,沙希德不斷關注主要來源中沖突的基督教方面,以及馬維亞和羅馬之間的爭端如何與阿里烏異端有關。
這些說法忽略了該地區公元 4 世紀的復雜性質以及記錄叛亂的原始記錄。這些記載中沒有任何地方表明馬維亞是基督徒,事實上,索佐門清楚地表明,即使在摩西成為主教之后,她的部落中也很少有基督徒。在任何消息來源中都沒有聲稱 Valens 計劃在 Mavia 的人民上安裝一位阿里安主教。此外,必須指出,原始資料是教會歷史,如果它是叛亂的一個因素,肯定會提到馬維亞的基督教。起義最可能的原因不是宗教差異,而是瓦倫斯違反協議。
撒拉遜人與羅馬
公元前168 年至公元 106 年間,納巴泰王國在古約旦地區蓬勃發展。當它倒下時,該地區被羅馬吞并為 *** 佩特里亞。納巴泰人甚至更早(至少在公元前 312 年)控制了 *** 南部薩巴和地中海加沙港之間的香火路線,并且強大到足以控制該地區的貝都因部落。
TANUKHIDS 成為羅馬的 FOEDERATI,但似乎已經理解該協議僅存在于他們的 PHYLARCH 和羅馬皇帝之間。
在納巴泰人吸收的部落中,有似乎分享了他們的繁榮的塔努希德人。之間 c. 公元 40 年和 106 年,納巴泰國王失去了領土和權力給羅馬,他們對部落聯盟的控制放松了。Tanukhids 成為羅馬的foederati,但似乎已經將協議理解為僅存在于他們的 phylarch(“部落首領”)和羅馬皇帝之間;他們的族長的繼任者——乃至人民——沒有義務在領袖死后繼續為羅馬服務,除非達成另一項協議。
哥特式戰爭
在公元 4 世紀后期,羅馬需要盡可能多的 foederati來對抗野蠻人的入侵,尤其是在瓦倫斯統治期間,對抗哥特人。瓦倫斯在公元 367-369 年間與哥特國王Athanaric(卒于公元 381 年)交戰,但未能成功,最終不得不同意哥特人規定的條款。
瓦倫斯與阿塔納里克的沖突可能會繼續,但匈奴人的干預破壞了哥特人的地區,并在另一位哥特人領袖弗里蒂格恩(公元 380 年)的領導下驅使他們中的一些人越過邊界進入羅馬領土。哥特人長期以來一直被羅馬人視為非人類的野蠻人,但由于需要越來越多的人來填補他們的隊伍,哥特人也經常充當與哥特人同胞作戰的聯邦。
羅馬人對哥特人的糟糕看法最終導致了一場被稱為公元 376 年至 382 年的第一次哥特戰爭的沖突,當時羅馬人在弗里杰恩統治下對哥特人的虐待變得無法容忍。Fritigern 率領他的人民起義,作為回應,Valens 動員羅馬軍隊鎮壓哥特叛亂。
瑪維亞女王
正是在這一點上,馬維亞進入了歷史,因為瓦倫斯呼吁他的聯邦為軍隊提供輔助部隊。她的丈夫剛剛去世,如前所述,她似乎不承認與羅馬達成任何正式協議,為他們提供軍隊。Socrates Scholasticus 指出,在 Valens 離開Antioch后不久,Mavia 開始敵對行動,大多數學者將其置于 c。公元 377 年。Sozomen 描述了叛亂和羅馬控制它的徒勞嘗試:
大約在這個時期,撒拉遜人的國王去世了,該國與羅馬人之間先前存在的和平被破壞了。已故君主的遺孀[瑪維亞]在獲得她的種族統治后,率領她的軍隊進入腓尼基和巴勒斯坦,直到埃及地區位于那些航行到尼羅河源頭的人的左邊,并且通常被命名為 *** 。這場戰爭雖然是由一個女人指揮的,但絕不是一場可鄙的戰爭。(第六冊:38)
當羅馬人意識到他們無法擊敗她時,他們尋求條件并發現馬維亞只有一個:她希望她所在地區的名叫摩西的修道士成為她的人民的主教。
東正教-阿里烏問題
她的要求使許多人得出結論,瑪維亞和她的人民是正統的尼西亞基督徒,他們想要一位正統的主教,而不是阿里安,作為他們的精神領袖。當時,對于耶穌是誰,有兩種對立的基督教解釋。正統的尼西亞解釋聲稱耶穌與父神和圣靈合而為一,并且從未被創造(一種被稱為Homoosion的神學立場,意思是“存在中的一體”),而阿里烏的解釋則認為耶穌是被創造的存在,“被生為父”,服從于他。
阿里烏斯主義首先由神職人員阿里烏斯(約公元 256-336 年)提出,而所謂的正統解釋則在公元 325 年的第一次尼西亞會議上由君士坦丁大帝(公元 312-337 年)領導下的神職人員批準。君士坦丁在公元 312 年的米爾維安橋之戰中擊敗了他的皇帝對手馬克森提烏斯,并聲稱他的勝利是由耶穌基督的異象所保證的。如果耶穌只是一個從上帝生的人,那么他就是一個半神,而不是一個完整的神,而君士坦丁對這種解釋沒有耐心。事實上,在第一次尼西亞會議上,他威脅那些不會以流放或處決譴責阿里烏教的主教。
在馬維亞起義時,瓦倫斯是阿里安人,羅馬和各省的許多重要主教和神職人員也是如此。對于正統的尼西亞基督徒來說,阿里烏主義是異端,因為它否認耶穌的神性。對阿里烏斯人來說,尼西亞人的解釋是多神論,因為它堅持存在由三個不同且永恒的實體組成的神格。東正教基督徒會反對由阿里安領導,就像阿里安基督徒不得不反對由東正教神職人員領導一樣。
因此,瑪維亞的要求在這場爭論中得到了解釋,可以理解的是,她是一位正統基督徒,領導著一個拒絕讓阿里烏主教作為精神領袖的正統基督徒部落。一些學者(如沙希德)聲稱羅馬希望將一位阿里烏主教強加給馬維亞的尼西亞基督教部落,而她的反對以叛亂的形式出現。
盡管這種解釋似乎是有道理的,但早期的記載并不支持它。僧侶摩西被描述為 Mavia 種族的一員,他過著無可指責的生活,并且通過他對上帝的信仰,能夠創造奇跡。已經確定,這些僧侶向 *** 部落傳福音,不是通過傳教,而是通過榜樣;他們對上帝無私奉獻的生活吸引了其他人信奉基督教。
像哥特人一樣, *** 部落最初對基督教傳教士懷有敵意,因為他們正確地相信基督教是一種羅馬宗教,其傳教士被派去通過皈依來破壞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和傳統。然而,在這個時代和幾個世紀后, *** 人似乎都欽佩那些不是該信仰公開傳教士的個別僧侶。他們有時用 *** 語rahib(復數:ruhban)來指代,在精神上被翻譯為“監督者”。
學者 Cenap Cakmak在這方面討論了 rahib,將其解釋為“一個致力于強烈崇拜的人”(1246 年)。ruhban是圣人,他們的信仰超越了宗教的區別和分歧,并將他們定義為上帝的人,而不是任何特定有組織的宗教體系的成員。Cakmak 指出,在 Mavia 在 7 世紀的《古蘭經》段落中起義幾個世紀后,這很明顯:
《古蘭經》將牧師(或僧侶)描繪成一個宗教人士,他很可能在寺院中過著隱居的生活,不干涉任何政治或日常事務?!豆盘m經》中的描述還表明,一名牧師花時間進行儀式和祈禱,并遠離罪惡的行為。(1245)
這種類型的宗教人物與羅馬的主教和其他神職人員形成鮮明對比,他們經常腐敗,從事各種骯臟的事務,并且是與世俗權力有關的教會等級制度的成員,而不是精神愿景。
那么,馬維亞本可以要求羅馬利用其力量說服摩西離開他作為僧侶的孤獨生活,并承擔起她人民精神領袖的責任。她會根據摩西與生俱來的善良和精神力量提出這個要求;不是因為她是一個正統的基督徒。
摩西與和平條約
與 *** 地區的大多數僧侶不同,摩西是 *** 人。Shahid 指出,可能是他的種族讓他對 Mavia 和她的人民更加印象深刻。他是他們自己的一員。摩西很可能是一名正統基督徒,因為他被描繪為拒絕在亞歷山大港被阿里烏斯主教盧修斯按立。敘利亞歷史學家邁克爾(卒于公元 1199 年)提出了這一主張,明確指出摩西拒絕接受阿里烏斯人的任命。然而,摩西可能是作為一個腐敗的基督教神職人員親自反對盧修斯,而不是主張教義上的差異。Socrates Scholasticus 描述了摩西的任命和和平條約的締結:
一個名叫摩西的人,出身是撒拉遜人,在沙漠中過著修道院的生活,他的虔誠、信仰和奇跡變得非常杰出。因此,撒拉遜人的女王瑪維亞希望這個人被任命為她的國家的主教,并在此條件下承諾終止戰爭。羅馬將軍們認為,以這種條件為基礎的和平將是極其有利的,他們立即指示批準該條約。
摩西因此被抓獲,并從沙漠帶到亞歷山大,以便開始擔任教士職務:但在他為此目的向當時主持該市教堂的盧修斯介紹時,他拒絕被任命他用這些話 *** 它:“我認為自己確實不配擔任神圣的職務;但如果國家的緊急情況需要我來承擔,盧修斯就不會把手放在我身上,因為它已經充滿了鮮血?!?當盧修斯告訴他有責任向他學習宗教原則時摩西回答說:“信仰的問題現在不成問題了。但你對弟兄們的臭名昭著的做法足以證明你的教義與基督教真理不符?;酵讲皇?*** 者,不辱罵,不打架;因為爭戰就不是主的仆人了。但是,那些被流放、暴露于野獸、被放火焚燒的人對你的行為大聲疾呼。我們親眼所見的東西,遠比我們從別人的報告中得到的更有說服力?!?/p>
摩西以這種方式表達了自己,他被他的朋友帶到山上,以便接受那些流亡在那里的主教的祝圣。他的奉獻結束了撒拉遜戰爭;瑪維亞如此謹慎地遵守與羅馬人達成的和平,以至于她將女兒嫁給了羅馬軍隊的總司令維克多。(IV.36)
其他的記載也歸功于摩西促成了撒拉遜人和羅馬之間的和平。Sozomen 沒有提到摩西是由流亡主教任命的,只是指出,在他拒絕被 Lucius 任命后,“他去了撒拉遜人”,并進一步說,“他使他們與羅馬人和好,并使許多人皈依基督教,并通過了他的雖然他發現很少有人與他有共同的信仰”(VI.38)。
結論
和平條約簽訂后,瓦倫斯現在可以自由應對哥特起義。馬維亞的叛亂推遲了他在色雷斯的部隊部署,他現在迫不及待地想解決與哥特人的問題。根據歷史學家 Ammianus Marcellinus(公元 4 世紀)的說法,瓦倫斯是一個虛榮的人,他拒絕等待西羅馬帝國皇帝格拉蒂安(公元 367-383 年在位)的增援,愚蠢地向一支優勢部隊發動了進攻。這種說法無疑是正確的,但也有可能是馬維亞的叛亂耽誤了瓦倫斯這么久,而且結局也不盡如人意,以至于他覺得自己需要盡快取得重大勝利才能恢復威望。
瓦倫斯在阿德里安堡戰役中遇到了弗里蒂根領導的哥特人,在那里他被殺,羅馬軍隊于公元 378 年被擊敗。哥特人的勝利嚇壞了羅馬人,他們加固了包括君士坦丁堡在內的城市,以抵御進攻。Ammianus 記錄了撒拉遜騎兵作為羅馬的同盟軍是如何參與保衛君士坦丁堡的。
Theodosius I (r. 379-395 CE) c 締結了與哥特人的和平。公元 382 年,這些條款非常有利,以至于他們促成了公元 383 年感到被背叛的 Tanukhids 的另一次起義。這些條款的確切含義尚不清楚,但似乎 Mavia 的聯盟認為相比之下他們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這場起義很快被鎮壓,之后該地區的塔努希德勢力迅速下降。另一個 *** 部落聯盟 Salihids 現在成為羅馬在該省最重要的 foederati 。
有人認為,瑪維亞可能在公元 383 年的起義中被殺,這取決于她的部落后來失去聲望的速度有多快。這種說法是推測性的,但由沙希德提出的另一種說法也是如此,馬維亞統治至少到公元 425 年。在進一步的證據曝光之前,馬維亞的最終命運仍然是一個謎。然而,在她權力的巔峰時期,很明顯她是一位強大的戰士女王,能夠挑戰羅馬軍團并取得勝利。似乎同樣清楚的是,她的叛亂并不是出于她所謂的基督教信仰,而是出于她作為其人民的在位女王的尊重的要求。
參考書目
阿米亞努斯·馬塞利努斯。羅馬史。哈佛大學出版社,1950 年。
Cakmak, C. Islam:全球百科全書。ABC-CLIO,2017 年。
Fisher, G. *** 教之前的 *** 人和帝國。牛津大學出版社,2017 年。
格蘭特,M 。羅馬的 *** 。魏登菲爾德,1993。
Grillmeier, A.基督教傳統中的基督。威斯敏斯特約翰諾克斯出版社,1988 年。
Lenski, N.帝國的失?。汗氖兰o的瓦倫斯和羅馬國家。加州大學出版社,2014 年。
Mellor, R.古羅馬的歷史學家。勞特利奇,2012。
Neuwirth,A.,等。人。Qur'? nic 今日研究。勞特利奇,2016。
Shah??d, I.拜占庭和四世紀的 *** 人。敦巴頓奧克斯研究圖書館和館藏,1984 年。
蘇格拉底經院哲學。蘇格拉底經院的教會史。永恒出版社,2016 年。
蘇茲門。教會史。哈佛大學出版社,1926 年。
Suwaed, M.貝都因人歷史詞典。羅曼和利特菲爾德出版社,2015 年。
塞浦路斯的西奧多雷。教會史。天主教大學美國公關,2019。
Wolfram, H.哥特人的歷史。加州大學出版社,1990 年。